上海马拉松,这位心脏骤停跑者获救的三个关键原因

第九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,一位半程马拉松参赛者,男性,30多岁,在终点后50米处突发倒地,心脏骤停。
负责赛事急救保障的多位医生及急救志愿者包括周医生、曹医生、朱医生、Arrow,姚庄主等人积极配合施救,即刻心肺复苏,同时给予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除颤,患者很快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。救护车随后赶到,并迅速转运去往定点医院。

这是中国马拉松赛道又一个经典施救案例。快速、迅捷、高效,结局完美。有人倒地,快速识别心脏骤停,开始按压,打开除颤器,黏贴电极片,分析心律,自动充电,按下电击按钮,继续心肺复苏……跑者复活。这与传统公众对于急救的认识截然不同。

以往的马拉松赛道,跑者倒地,几乎无人能识别心脏骤停、无人心肺复苏,等急救车到达,最佳急救窗已过,马拉松嘉年华成为悲剧频发地。

自从2014年广州马拉松赛道在国内首次全程铺设AED移动骑行岗位。AED越来越成为马拉松赛道急救的标配,其便携、操作简单、质量可靠的特性,成为马拉松赛道击退死神的利器。

面对马拉松赛道心脏骤停,早期识别、早期高质量心肺复苏、早期电除颤,你就很有可能在救护车到来之前,成功挽救跑者生命。

因此,此次上海马拉松心脏骤停案例的成功施救,关键的三点就是:

1. 早期识别心脏骤停

患者在半程终点倒地,恰恰是急救力量最强处。能有数位急救导师级别的医生在现场,你就不要想看到给活人心肺复苏和盲目掐人中的乱象了。快速识别心脏骤停,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。

2. 早期高质量心肺复苏

心肺复苏的流程,很多学习急救的人都比较熟悉,但是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心肺复苏,确实一种综合急救能力的体现。深度、速度、减少中断,说起来容易,在真实现场能规范做出来,并不容易。而这例跑者施救中,施救者专注于胸外按压,并没有给予人工呼吸,这恰恰是老司机的明智选择。

3. 早期电除颤

马拉松赛道心脏骤停,几乎皆为室颤发作,1分钟内按压,3分钟内除颤,成功率几乎达到80%以上。而要达到这个目标,自动体外除颤器成为最佳除颤选择。而救护车上的手动除颤器移动速度、操作准确性和操作速度都无法与AED相比。头功非AED莫属。

国内马拉松的急救保障,越来越成熟,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,也将极大推动公众急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。